欢迎访问港南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今天是
无公害农产品 黑皮果蔗生产技术规程
发布:2018-06-27 17:27:12 来源:港南区农业局  作者:港南区农业局  编审:gnqnyj  浏览量:2 

1.1.1.1   次

无公害农产品 黑皮果蔗生产技术规程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产地环境选择. 2

5 脱毒健康黑皮果蔗种茎繁育. 2

6 种植技术措施. 2

7 田间管理. 4

8 病虫草害防治. 6

9 收获、留种. 8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黑皮果蔗茎尖脱毒健康种苗繁育技术. 10

 

  言

本规程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规程修订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本规程修订主要起草人:韦昌联、李松、刘斌、余坤兴、黄法就、康德贤。

本规程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为首次发布。

 

1.1.1.2 公害农产品 黑皮果蔗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黑皮果蔗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选择、脱毒健康黑皮果蔗种茎繁育、种植技术措施、田间管理、病虫草防治、收获、留种。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黑皮果蔗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 5010-2002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壤湿度

土壤水的重量占其干土重的百分数(%)。

3.2 脱毒

应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脱去主要危害黑皮果蔗的甘蔗宿根矮化病、花叶病、黄叶病等病害的病源。

3.3 脱毒试管苗

经检测确认脱毒的试管苗。

3.4 脱毒营养杯苗

脱毒试管苗假植在营养杯的苗。

3.5 脱毒一级种茎

用脱毒营养杯苗生产出符合一级种茎质量标准的黑皮果蔗种茎。

3.6 脱毒二级种茎

用一级种茎生产出符合二级种茎质量标准的黑皮果蔗种茎。

4 产地环境选择

4.1 土壤酸碱度为pH5.6~pH7.5,总盐分含量在0.2 %以下。

4.2 选择土体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风力小、排灌便利的壤土或粘壤土地块种植;低洼易积水耕地不宜选用。

4.3 应符合NY 5010-2002的规定。

5 脱毒健康黑皮果蔗种茎繁育

按照附录A执行。

6 种植技术措施

6.1 整地

6.1.1 对蔗地进行深耕深松,进行二犁二耙,使耕作层的土壤充分细碎、平整。

6.1.2 按畦宽1.4 m~1.6 m(含沟)起畦,畦沟宽0.4 m、深0.3 m~0.4 m,畦面平整,在畦面中间开一条植蔗沟,松土深度10 cm~15 cm,宽度20 cm~25 cm;或按畦宽2.8 m~3.2 m(含沟)起畦,畦沟宽0.4 m、深0.3 m~0.4 m,畦面平整,在畦面两侧各开一条植蔗沟,松土深度10 cm~15 cm,宽度20 cm~25 cm;或按畦宽2.8 m~3.2 m(含沟)起畦,畦沟宽0.4 m、深0.3 m~0.4 m,畦面平整,在畦面两侧距畦沟10 cm~20 cm处各挖一排种植穴,穴距0.8 m~1.0 m,穴长0.4 m、宽0.4 m、深0.2 m~0.25 m,穴侧边开排水口。

6.1.3 蔗地若为水田,种植穴挖好后灌水一次,水浸过穴面,并对深浅不一的穴进行加工,使每个穴深浅保持一致,有利于植后水分管理。

6.1.4 在蔗地四周开好排水沟,蔗田面积超过0.2 公顷时,应在蔗田中间开出十字排灌沟。

6.2 种茎选择与处理

6.2.1 种茎选择

6.2.1.1 选择生长旺盛、绿叶数多,蔗茎色泽正常、粗壮、芽饱满、芽鳞新鲜并紧贴蔗茎的、有明显芽沟、无病虫害、节间长度≥4㎝、茎径≥3.5㎝的脱毒健康蔗株梢部蔗茎作蔗种。

6.2.1.2 或选择生长旺盛、绿叶数多,蔗茎色泽正常、粗壮、芽饱满、芽鳞新鲜并紧贴蔗茎的、有明显芽沟、无病虫害的脱毒健康种苗半年蔗全茎作蔗种。脱毒一级种茎节间长度≥4㎝、茎径≥2.5㎝或脱毒二级种茎节间长度≥5㎝、茎径≥3.0㎝。

6.2.2 种茎处理

6.2.2.1 较成熟的种茎,剥去蔗种的叶鞘,放在硬木板(条)上,芽向两侧,用刀口锋利平整的斩刀或铡刀砍成三芽苗或多芽苗,要求一刀斩断,切口平整,不破裂,不伤芽。着刀处为下部留2/3节间,上部留1/3节间。

6.2.2.2 较嫩且节间较密的种茎,留多芽段。

6.2.2.3 梢部未端嫩芽叶鞘保留,用竹签在芽着生位置处的叶鞘挑开一裂口,要求不伤芽。

6.2.2.4 用2%~3%石灰水浸种一天或浸于流动清水中二天,捞起沥干水后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消毒5 min~10 min,以防治凤梨病。

6.2.2.5 用50 %辛硫磷乳油或40 %毒死蜱乳油300倍~400倍液浸种1 min~2 min,以防地下害虫。

6.2.3 施基肥

6.2.3.1 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7500 kg~15000 kg,并配施1500 kg的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50 kg的钾肥;或商品有机肥3000 kg。

6.2.3.2 基肥施于种植穴(沟)中,与土壤拌匀。

6.3 种植

6.3.1 直接下种

6.3.1.1 下种时间

a) 春植   2月下旬至3月中旬下种。用地膜覆盖栽培的,在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 ℃时下种,露地栽培的在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5 ℃时下种。

b) 冬植  在桂南无霜冻或重霜冻发生机率很低地区种植,在12月前下种,并结合地膜覆盖栽培。

c) 秋植  在桂南无霜冻或重霜冻发生机率很低地区种植,在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下种,结合地膜覆盖栽培。

6.3.1.2 下种密度:沟植每米植蔗沟或每穴下3段~5段蔗芽,密度控制在每公顷6万个芽左右。按总用种量5 %左右,用粗壮种茎在蔗田边育苗,以备补苗时用。

6.3.1.3 茎种贮存时间较短且蔗芽未萌动的,浸种消毒后进行催芽,注意保温保湿,待蔗芽催成“莺哥嘴”状下种;茎种贮存时间较长且蔗芽已萌动的直接下种。

6.3.1.4 起浆下种

a) 在种植沟或穴中浇水搅拌成浆状,摊平。

b) 蔗种定向平放在泥浆面上,芽向两侧,将种茎略加压紧,使种茎大部分陷入泥浆中,深度以蔗芽基部刚接触土壤为宜,蔗种两端切口用泥浆封住。

c) 下种后在蔗种上浇层薄泥浆,不盖土,待蔗苗出士后再盖薄碎土。

6.3.1.5 不起浆下种:下种时蔗芽的位置稍在蔗茎的上方,蔗芽向两侧,下种后要把蔗种压实,切口用泥浆捺紧;下种后蔗种两侧用细土填满、盖种,厚度以2㎝~3㎝为宜,盖种的土壤要细、松、软,厚度均匀一致。

6.3.1.6 喷除草剂:露地栽培的在果蔗下种后至萌发生长10 cm~20 cm时施药均可;地膜覆盖栽培的在果蔗下种后杂草萌发前施药。每公顷用40 %甲·灭·敌草隆可湿性粉剂(蔗草净)3000 g~4500 g兑水1125㎏,防除蔗田各种一年生杂草。注意药液不要喷到甘蔗苗上。

6.3.1.7 覆盖地膜:在完成下种、施肥、喷除草剂等工序后,选用宽40㎝~45㎝、厚0.005㎜~0.01㎜的地膜,铺开拉紧,使地膜紧贴地面,膜两边用细碎的泥土压紧压实,使地膜露光部分不少于20㎝;盖膜时土壤须湿润。

6.3.2 育苗移栽

6.3.2.1 育苗

a) 露地育苗  育苗时间选择在12月至2月;苗床选择在移栽地附近,将砍好的蔗种平放在平整的畦面上,畦宽100㎝~120 cm,蔗种之间相距1cm,盖土1.0 cm~1.5 cm;用宽150 cm的薄膜小拱棚覆盖。

b) 营养袋育苗  育苗时间选择在12月至2月;蔗种砍成单芽,放在宽9㎝~11cm、高11㎝~13 cm的育苗袋中,蔗芽向上,盖土1.0 cm~1.5 cm,育苗袋间摆成每行宽100㎝~120 cm;用宽150 cm的薄膜小拱棚覆盖。

6.3.2.2 移栽

露地育苗的在蔗苗长到2 叶1 心~3 叶1 心时,及时移栽大田;育苗袋育苗的在蔗苗分蘖前移栽大田;移栽后浇定根水2 次~3 次。移栽田块的整地与直接下种的整地要求相同。移栽密度每米行长种7株~9 株或每穴种8 株~9 株蔗苗,每公顷种48000 株~60000 株蔗苗。

7 田间管理

7.1 地膜栽培管理

7.1.1 穿孔助苗出膜

蔗苗出土后幼苗不能穿出膜外的,应及时人工穿孔帮助幼苗穿出膜外,以利蔗苗正常生长,破膜孔要尽量小。

7.1.2 适时揭膜

在果蔗生长进入拔节伸长期前,或膜外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20 ℃以上时,揭去地膜,揭膜时间在4月上旬。

7.2 基本苗数调控管理

7.2.1 原则

果蔗植株在田间分布均匀,长势、茎大小基本一致,收获时商品蔗率高。

7.2.2 查苗补苗

在70 %以上植株长至2 片~3 片真叶时,应进行一次查苗补苗工作,如发现断垅缺苗,用备用苗补植或移密补稀。补苗在四月上中旬进行。

7.2.3 间苗

在分蘖盛期开始间苗,要进行多次间苗,去除多余的小苗、弱苗、有病虫害的苗,每公顷留苗52500株~75000 株。间苗在五月上中旬进行。

7.2.4 定苗

拔节初期蔗苗高40㎝~50 cm时进行定苗,每公顷留有效茎数45000 株~60000 株。定苗的原则是去弱留壮、去密留疏、去迟留早,并使蔗株分布均匀。

7.3 水分管理

7.3.1 沟灌

7.3.1.1 果蔗下种至全苗期,植蔗床土壤保持湿润状态,不能积水或干旱。

7.3.1.2 拔节以后保持土壤湿润为主,勤灌、浅灌,每次灌水量至沟内二分之一左右深度,后自然落干, 下一次灌水时间以土壤干而不露白为度。

7.3.1.3 收获前一个月停止灌水。

7.3.2 软管地面灌溉

7.3.2.1  在果蔗下种后,安装好主干管和支管。

7.3.2.2  水源压力≥3 ㎏。

7.3.2.3 灌溉前2 d~3 d安装好灌溉水带,其中滴灌带每行果蔗安置一条或微喷带两行果蔗中间安置一条。

7.3.2.4 果蔗下种后根据土壤墒情进行灌溉,使土壤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 %~75 %。

7.4 剥叶、围篱

7.4.1 果蔗生长前期不剥叶,伸长中期开始剥叶。每隔15 d~20 d剥叶一次,每次剥3 片~4 片老叶,每株保留8 片~10 片绿叶。

7.4.2 剥叶对象为蔗叶叶梢基部与蔗茎出现分离现象的脱壳叶和枯老叶。如果叶片太多要剥除绿叶时,要注意不能损伤叶痕或撕裂蔗茎表皮。

7.4.3 剥叶后边行果蔗出现因阳光充足蔗芽易萌动、节间易灼伤等现象影响外观品质,在果蔗伸长期,当蔗株长到150 cm~180 cm高时应进行围篱。围篱可采用蔗叶作材料。

7.5 追肥

7.5.1 施肥原则:应符合NY/T 496-2010的规定。

7.5.2 齐苗期,每公顷施尿素225 kg,兑水淋施, 浓度在0.6 %以下。

7.5.3 分蘖初期(春植蔗清明前后),结合小培土每公顷施尿素225 kg、硫酸钾150㎏。

7.5.4 拔节初期(春植蔗5月下旬),结合小培土每公顷施含硫复合肥385 kg、尿素280㎏。

7.5.5 中培土后约1个月(春植蔗6月下旬),结合大培土每公顷施含硫复合肥750 kg、硫酸钾300㎏。

7.5.6 在8、9、10月每月各施肥一次,每公顷每次施含硫复合肥375 kg。兑水淋施或雨后撒施。

7.5.7 叶面肥的喷施。在植株旺盛生长期进行,根据生长情况选用氨基酸类、氮磷钾类、微量元素类、稀土类等叶面肥施用。拔节期可用10 mg/kg~25 mg/kg的赤霉素进行多次喷施。

8 病虫草害防治

8.1 病虫草害防治原则

8.1.1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原则,根据病虫草害发生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合理的浓度、合理的施药时期、合理的施药方法,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药量。

8.1.2 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8.1.3 加强中耕除草、剥除枯老、病虫残蔗叶等管理,减少病虫源。

8.1.4 农药使用时严格按GB 4285和GB/T 8321执行。

8.2 主要病虫害

8.2.1 主要病害  宿根矮化病、花叶病、梢腐病、凤梨病、赤腐病、黑穗病等。

8.2.2 主要虫害  螟虫、蚜虫、粉蚧、蓟马、蔗龟等。

8.3 农业防治

8.3.1 种植时做到“三选”种茎,即砍种选段、下种选芽、补种选健苗,剔除病虫节,不种病虫苗。

8.3.2 选用茎尖脱毒健康种茎。

8.3.3 加强中耕除草、剥除枯老蔗叶等管理,降低虫害密度。

8.3.4 及时清除病株,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减少病虫源基数。

8.3.5 合理轮作,最好水旱轮作。

8.3.6 合理水肥管理,多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促进果蔗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虫能力。

8.3.7 地膜覆盖,促进果蔗早生快发,减轻病虫为害。

8.4 物理防治

8.4.1 灯光诱杀  趋光性害虫成虫发生期,在蔗田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8.4.2 人工捕杀  对发生较轻、危害中心明显的害虫,可采用人工捕杀。

8.5 生物防治

8.5.1 保护、引进害虫天敌。

8.5.2 选用生物农药,做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菌,以菌治虫。

8.5.3 在螟卵始盛期,每公顷释放赤眼蜂15万粒进行防治。

8.5.4 在螟虫成虫期,田间均匀放置性诱剂释放器进行迷向或诱捕器进行诱杀。

8.6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

8.6.1 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尽可能的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选择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品种,注意合理混用、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采用合适的浓度,适时的施药时间,正确的施药方法,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药量。

8.6.2 虫害化学防治

8.6.2.1 二点螟、条螟、黄螟、大螟防治

a) 果蔗下种后,施用5 %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每公顷45 kg,或5 %毒死蜱颗粒剂每公顷60 kg,或3.6 %杀虫丹颗粒剂每公顷60 kg,或30%氯虫·噻虫嗪每公顷600 ml拌30 kg尿素均匀撒施于植沟内,覆土。

b) 在螟虫卵孵始盛期至1龄幼虫期,用90 %杀虫丹原粉每公顷0.6 Kg兑水1500 Kg、或50 %杀螟丹1000倍液每公顷1500 kg、或用90 %敌百虫结晶500倍液每公顷1500 kg、或用25%亚胺硫磷500倍液每公顷1500 kg、或用多角体病毒每公顷750 g,兑水900 kg、或用1.8 %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2000倍、或用2.5 %甲维盐可湿性粉剂1500倍喷雾。

8.6.2.2 蔗龟

a) 用40 %乐果乳油800倍液浸种2 min~3 min,然后播种。

b) 每公顷用50 %辛硫磷乳油3.75 kg,加水3750 kg淋施蔗床位置。

c) 下种或培土时期,用3 %米乐尔颗粒剂、5 %毒死蜱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等,拌土施于蔗沟内和蔗苗附近,然后覆盖簿土。

8.6.2.3 蓟马

a) 5 %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每公顷60 kg,均匀撒施于植沟内或根区施药,然后覆盖簿土。

b) 用2.5 %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3000倍液或10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4000倍液等叶面喷雾施药。

    c) 用30 %氯虫·噻虫嗪每公顷600 ml拌30 kg尿素均匀撒施于植沟内或根区施药,然后覆盖簿土。

8.6.2.4 蚜虫

a) 在点片发生期,用40 %乐果乳油1000倍稀释液或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稀释液或40 %蚜灭多乳油1000倍-1500倍稀释液等叶面喷雾。

b)用15 %毒死蜱烟雾剂防治。

    c) 结合培土,用30 %氯虫·噻虫嗪每公顷600 ml拌30 kg尿素均匀撒施于蔗株根侧,并覆盖簿土。

8.6.2.5 甘蔗红粉蚧

a) 用3 %鱼藤精乳油1500倍液浸种20 h消毒灭虫。

b) 结合培土,用5 %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每公顷60 kg,撒施于蔗株根侧,并覆盖簿土。

    c) 结合培土,用30 %氯虫·噻虫嗪每公顷900 ml拌30 kg尿素均匀撒施于蔗株根侧,并覆盖簿土。

8.6.3 病害化学防治

8.6.3.1 赤腐病

用1:2:100的波尔多液或75 %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药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 倍药液或3 %恶甲霜水剂800倍液+72 %细菌特克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隔7 d喷1 次,连喷2 次。

8.6.3.2 梢腐病

用1:2:100的波尔多液或7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药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 倍药液或3 %恶甲霜水剂800倍液+72 %细菌特克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心叶,每隔7 d~10 d一次,连喷2次~3次。

8.6.3.3 凤梨病

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 %苯来特可湿性粉剂或50 %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浸泡消毒种茎10 min。

8.6.3.4 根腐病

80 %敌克松可溶性粉剂600倍液淋施,每隔7 d10 d一次,连淋2次~3次。

8.7 杂草防除

8.7.1 化学除草

果蔗行间杂草可进行化学防除,芽前常用除草剂主要有莠去津、乙草胺或两者混用;在果蔗出苗后至拔节前,可用二甲四氯、甲•灭•莠去津、二甲•莠灭津等;由于果蔗对除草剂较糖蔗敏感,施用时尽量使药液不喷到果蔗绿叶上。

8.7.2 中耕除草

株间杂草提倡人工去除,不用或少用化学除草剂。结合培土进行中耕除草,用地膜覆盖栽培的揭膜后要立即进行中耕除草,露地栽培的应在蔗苗有3 片~4 片真叶时进行。

9 收获、留种

9.1 收获

9.1.1 秋冬季种植的果蔗最早可在下年中秋节前开始采收,春季种植的最早可在当年的10 月开始采收。

9.1.2 桂南蔗区收获前要注意预防霜冻危害, 经常发生霜冻危害的桂中桂北蔗区最迟应在发生重霜冻前收完。

9.1.3 收获时用铁铲围绕蔗株基部下插,然后拔起蔗株,尽量把埋在土中的基部节间挖出, 除去基部的蔗根和泥沙,砍掉蔗梢叶。

9.1.4 按果蔗大小、外观品质等进行分级。然后按每捆10 条~20 条捆绑。

9.2 留种

9.2.1 选择植株生长旺盛、病虫害少的蔗田作为留种田。

9.2.2 选择生长直立、外观品质优良、尾部粗大、绿叶数多、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留种单株。

9.2.3 收获时砍取蔗株上半部蔗茎,去除蔗茎叶片及三叉口以上叶片,保留叶鞘,然后每15㎏~20㎏种茎扎成1捆,贮藏待用。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黑皮果蔗茎尖脱毒种苗繁育技术

A.1 茎尖脱毒组培苗繁育技术

A.1.1 供体选择

选择生长旺盛、外观品质优良、具有明显黑皮果蔗品种特征、无病虫害、无病毒(菌)症状的蔗株作为供体材料。

A.1.2 脱毒组培苗获得与繁殖

A.1.2.1 种茎温汤与热处理

采黑皮果蔗供体种茎,斩成单芽段,放置在干净流动的水里浸泡48 h 左右,再放入恒温水浴锅52℃处理30 min 后,置于38 ℃~40 ℃恒温培养箱中培育10 d~15 d,促芽萌动生长。

A.1.2.2 茎尖剥取与分化培养

在40倍目显微镜无菌条件下切取茎尖分生组织0.5 mm~1 mm,切取的茎尖分生组织在无菌水中浸泡20 min或者150 mg/L 的聚乙烯毗咯烷酮(PVP)溶液中浸泡15 min后接到基本培养基为MS(Murashige and Skoog)的液体滤纸桥分化培养基培养,培养配方:MS+6-苄氨基腺嘌呤(6-BA)1.0 mg/L+萘乙酸(NAA)0.5 mg/L+蔗糖3 %;培养条件:温度26 ℃~28 ℃、散射光每天日照12 h。培养30 d 左右,茎尖组织启动长成绿芽,60 d 长成有4 株~7 株苗的小丛苗。

A.1.2.3 病源检测

应用PCR分子检测技术对获得的茎尖组培苗进行甘蔗宿根矮化病、花叶病、黄叶病等病源检测,结果呈阴性的组培苗继续繁殖,结果呈阳性的去除。

A.1.2.4 茎尖脱毒组培苗增殖

检测结果呈阴性的组培苗在上述分化培养条件下培养增殖,每14 d~20 d 继代1 次;当蔗苗增殖到一定数量时(繁殖代数不超过6 代),转到1/2 MS+吲哚-3-乙酸(IBA)1.0 mg/L+NAA 1.0 mg/L+蔗糖4 %+活性炭0.5 mg/L 的生根培养基培养,约30 d 根系发育健壮后移出培养瓶假植。

A.1.3 茎尖脱毒苗的假植与管理

A.1.3.1 炼苗

假植前3 d~5 d,将生根组培苗培养瓶移出室外,去掉瓶盖,让苗逐步适应外界条件,有利于小苗成活。

A.1.3.2 假植苗床的准备

a) 苗床建在有遮光、防虫设施的玻璃温室或塑料薄膜大棚内。

    b) 假植果蔗组培苗的苗床土质要求疏松透气,保湿性好,有利于根系生长;假植前,做成高约12 cm、宽约1 m、长15 m~20 m的畦垄,用75 %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湿苗床,进行消毒,再用塑料薄膜覆盖2 d~3 d,然后揭膜待苗假植。

A.1.3.3 丛栽假植

A.1.3.3.1 在苗畦上面放一层2 ㎝~3 cm 厚的干净河沙。

A.1.3.3.2 将组培苗从瓶中取出,清洗净根部培养基,每瓶苗分成若干丛苗(每丛苗3 株~5 株),用 0.1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一下根部后即可种植,规格以6 cm×4 cm 为宜。

A.1.3.3.3 移植后需立即浇透水,需反复喷水2 遍~3 遍,然后搭小棚覆盖上塑料薄膜,保持膜内空气湿度在80 %以上。温度在35 ℃以上时注意遮阳,并把薄膜两头打开,使空气流通,降低膜内温度。

A.1.3.3.4 丛栽苗成活前保湿遮荫,成活后去除遮荫网及覆盖物,让丛栽苗在自然光温条件下生长,并加强水肥管理,使土壤湿度保持在75 %左右,追肥原则是勤施薄施,浓度控制在0.5 %左右。当90 %以上的丛栽苗植株假茎高度达15 cm且小苗有独立的根系时,进行分单株假植。

A.1.3.4 单株假植

A.1.3.4.1 对丛栽苗进行分单株,剪去部分叶片,每片叶保留长3 ㎝~4 cm,然后对单株苗进行浆根,假植在营养杯或袋中。营养土为干净、无污染的壤土。

A.1.3.4.2 假植后淋足定根水,成活前保湿遮荫,使土壤湿度保持在70 %~75 %,成活后去除遮荫网及覆盖物。

A.1.3.4.3 成活后用含硫复合肥(N:P2O5:K2O = 15 %:15 %:15 %)0.4 %~0.8 %浓度的水溶液淋施,每周淋施1 次~2 次;蔗苗封行后及时剪去过长的叶片,使苗长得整齐、粗壮。

A.1.3.4.4 假植时间30 d左右,待苗根与杯土紧密结团后即可移栽一级种苗田。

A.2 果蔗脱毒种茎繁育

A.2.1 脱毒一级种茎繁育

A.2.1.1 选地、植期和种植密度

A.2.1.1.1 选地

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水田种植。

A.2.1.1.2 植期

只要温度、水分条件适宜,一年四季皆可种植。以春夏最为适宜、秋冬种植要考虑当地的气温情况,避免霜冻的影响。

A.2.1.1.3 种植密度

脱毒组培营养杯苗,其分蘖较多,亩种植1500 株左右即可(行距1.2 m,株距40㎝左右),土壤肥沃的可适当种疏一点,土壤较瘦的适当种密一点。

A.2.1.2 定植方式

A.2.1.2.1 润土定植

a)苗地准备  在选好的土地进行犁耙整地,达到松、碎、平的要求,按行距开好种植沟。

b)栽植  尽量防止营养杯土松散,按一定株距栽植,深度以盖过杯面为主,同时淋足定根水,剪去过多的叶片(每片叶只留1/3~1/4),有条件的最好用遮荫,提高成活率。

c)管理  幼苗成活前,注意保持土壤湿度,成活后进行施肥管理,促进根蘖生长。

A.2.1.2.2 插秧式定植

a)苗地准备  在选好的土地仿水稻栽培,施足基肥,引水溶田,犁松耙平。

b)栽植  尽量防止营养杯土松散,以插秧方式按株行距栽种,宜浅插,否则会影响分蘖。定植后剪去过多的叶片(每片叶只留1/3~1/4),开沟排水,并防止雨后积水。田间积水落干后,每公顷用60包(每包15 ml)耐禾斯,兑水15 ㎏均匀喷施。

c)管理  幼苗成活后,土壤达到宜耕条件时,进行施肥、清沟、小培土,促进根蘖生长。

A.2.1.3 肥水管理

A.2.1.3.1 施肥管理

与普通的果蔗栽培不同,以快繁为目的的果蔗脱毒组培苗的栽培应重视基肥和苗肥,重施分蘖肥和拨节肥。基肥,每公顷施含硫复合肥375 ㎏~750 ㎏;苗肥,以氮肥为主,每15 d施75 ㎏~150 ㎏尿素/公顷;进入分蘖初期,每公顷施尿素150㎏、含硫复合肥375㎏,采用沟施或施后浅培土;拨节肥,结合中培土每公顷施含硫复合肥750㎏、尿素300㎏。

A.2.1.3.2 水分管理

在生长期间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尤其是在分蘖盛期之前,蔗苗的抗旱能力弱,应特别注意抗旱,保持土壤湿润。在多雨季节应注意排水防涝。充足的土壤养分和水分,对加快果蔗脱毒组培苗种性的恢复十分有利。

A.2.1.4 田间管理

A.2.1.4.1 防除杂草

果蔗脱毒组培苗苗期生长慢、抵抗能力差。苗期生长期相对较长,在种植密度小的情况下,杂草更容易滋生,与蔗苗争夺养分和阳光,造成分蘖减少、蔗茎细小瘦弱。在植前或植后喷施芽前除草剂,视杂草的生长情况及时采用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

A.2.1.4.2 防治虫害

螟虫的为害造成主茎枯心死亡,在疏植的情况下,更易出现缺株断垅现象,即使枯心苗蔗头不死,其分蘖的发生和生长亦大受影响。为防治螟虫,在植前与施基肥相结合,每公顷施呋喃丹、或甲基异柳磷75㎏。苗期亦应注意防治各种危害叶片的害虫,例如蝗虫、蓟马等,以免影响苗期蔗株的光合效能。整个生长期注意蚜虫的防治,减少甘蔗花叶病的传播。

A.2.1.5 采种加繁

A.2.1.5.1 适时采主茎

果蔗脱毒组培苗的主茎比原种茎和分蘖茎细小,拨节后生长不及分蘖茎快。适时采主茎,可防止密度过大而相互阴蔽,减少幼小分蘖枯死,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同时可增加种植糙数,利于种性的恢复和提高繁殖系数,是加繁的关键措施。间采的主要对象是主茎,也可以是部分早生快发的分蘖茎,这些蔗茎应有5 个以上的成熟的侧芽。间采的蔗茎另行种植加繁。在种植后3 个月~4 个月以后就可开始间采,间采可进行1 次~2 次,视蔗苗生长情况而定。

A.2.1.5.2 适时采收

由于栽培的目的是繁种,而并非是要获取高产,在种植后5 个月~6 个月就可以全面砍收一次。此时蔗茎高达一米以上,每条茎有10 个以上的成熟侧芽,此时的侧芽生活力强,作种茎利用率高。适时采收可以多种植一次新植和一次宿根,既增加种植糙数,又提高繁殖速度,对短期恢复果蔗脱毒组培苗的种性十分有利。结合间采主茎,一年内全面采收两次,就可以使果蔗脱毒组培苗的种性基本恢复到原种水平,年繁殖系数最高可达150 倍~200 倍。

A.2.1.5.3 采收后宿根的管理

脱毒一级种茎收获后其宿根蔗可留作种苗田继续管理。该糙宿根长出的蔗茎,多属果蔗脱毒组培苗的三四糙,种性已基本恢复,可直接作为生产用种。在间采和砍收时,要注意保护蔗头,防止破裂;注意保苗和避免伤害尚未成茎的分蘖苗。第一糙宿根的发株多而快,应及早开垅松蔸,早施肥早管理。

A.2.2 脱毒二级种茎的繁育

A.2.2.1 从一级健康种苗田采收的种茎在繁育基地进行繁育, 种植技术方法与果蔗大田生产相似,所繁育的种苗收获后为脱毒二代种茎,可作为大田生产用种。

A.2.2.2 从一级健康种苗田采收的脱毒一级种茎也可作为大田生产用种,其增产效果略低于二级种茎作生产用种。

A.3 脱毒种茎繁育生产管理注意事项

由于种苗田的种植管理与常规大田生产相似,脱毒种茎在繁育过程中很容易重新感染病害。为有效地避免脱毒种苗重新感病,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请注意如下技术措施。

A.3.1 加强病虫害特别是虫害的预测预报研究及防治工作。

A.3.2 在田间管理过程中经常检查田间植株的生长情况,并剔除病株,在剔除病株的过程中注意刀具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A.3.3 在收获留种、种植过程中每个环节,严格执行器械消毒程序,避免交叉感染。

A.3.4 种苗田应安排远离病虫发生区,做好隔离工作。

A.3.5 种植脱毒种茎3 年~5年后应重新种植脱毒种苗。